多领域分析技术标准相继发布,推动仪器检测迈向新高度
发布时间:2024-09-24
浏览人次:841
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近日,我国在分析化学领域迎来了一系列重要里程碑,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相继获得批准并即将实施。这些标准的发布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也为科研实验、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及工业质量控制等领域提供了更为科学、规范的指导依据。
GB/T 37837-2019《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方法通则》
GB/T 37837-2019《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方法通则》由邢志、李铭、郭伟等专家团队制定,于2019年8月30日发布,并于2020年3月1日正式实施。GB/T 37837-2019为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提供了全面的方法通则,为科研、环境监测及工业分析等领域提供了标准化的操作指南和技术支持。
GB/T 43970-2024《化学蒸气发生-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方法通则》
GB/T 43970-2024《化学蒸气发生-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方法通则》由黄秀、李铭、郭伟等专家团队制定,于2024年4月25日发布,将于2024年11月1日起实施。该通则详细规定了化学蒸气发生(CVG)与原子荧光光谱(AFS)联用技术的分析方法,为痕量元素分析提供了高效、准确的标准化流程。
GB/T 43968-2024《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仪联用分析方法通则》
GB/T 43968-2024《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仪联用分析方法通则》由范博文、刘海涛、黄秀等专家团队制定,于2024年4月25日发布,并将于同年11月1日生效。该通则聚焦于高效液相色谱(HPLC)与原子荧光光谱(AFS)联用技术的分析方法,明确了样品制备、色谱分离、AFS检测及数据分析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要求,为复杂基质中元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提供了标准化解决方案。
GB/T 43865-2024《直接进样测汞分析方法通则》
GB/T 43865-2024《直接进样测汞分析方法通则》由毛雪飞、王旭、李雪等多位专家共同参与制定,于2024年4月25日发布,同日实施。该标准规定了直接进样测汞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操作步骤、数据处理及结果报告等要求,为汞元素的快速、准确检测提供了标准化指导。
GB/T44147—2024:液相色谱与原子荧光光谱联用仪性能测试方法
GB/T44147—2024《液相色谱与原子荧光光谱联用仪性能测试方法》由周志恒、舒迪、唐一川等多位专家共同参与制定,于2024年6月29日正式发布,并将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旨在建立一套全面、科学的性能测试方法,以评估液相色谱与原子荧光光谱联用仪(LC-AFS)的性能指标。这一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我国LC-AFS仪器的整体性能水平,为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药物分析等领域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
GB/T 43861-2024《微波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方法通则》
GB/T 43861-2024《微波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方法通则》由郭鹏然、李宏伟、毛雪飞等专家制定,于2024年4月25日发布,并立即实施。该通则全面规范了微波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MP-AES)技术的分析方法,包括仪器配置、操作条件、校准程序及数据分析等,为MP-AES技术在元素分析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标准化指导,促进了技术的普及与发展。
GB/T 43966-2024: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法通则
GB/T 43966-2024《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法通则》由方军、刘洪涛、林晨等来自多个领域的专家团队共同制定,并于2024年4月25日发布实施。该标准详细规定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与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技术的分析方法通则,包括样品前处理、色谱分离条件、质谱检测参数以及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方面。该标准的出台,为HPLC-ICP-MS联用技术在环境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技术指导,有助于推动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
行业标准助力教育科研
在行业标准方面,也发布了两项重要标准。JY/T 0567-202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方法通则》和JY/T 0575-2020《离子色谱分析方法通则》分别由邢志、杨明等专家和栾绍嵘、郑爱华等团队制定,并于2020年9月29日发布,同年12月1日起实施。这两项标准的出台,不仅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及离子色谱分析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统一的规范和指导,也促进了相关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这一系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发布,是我国在分析化学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科研与工业检测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生动体现。它们将有力推动我国分析化学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为提升我国科研实力、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未来,随着更多高水平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我国分析化学领域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