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全力推进健康地质工作
发布时间:2020-12-07
浏览人次:1611
作者:齐亚彬 来源:中国矿业报
2020年的金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描绘了国家未来发展蓝图,明确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对于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局党组的部署与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五中全会精神,结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实际,深入贯彻落实,有三点认识与思考。
一、坚持共同富裕与全民健康,是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精髓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人民”一词出现了23次,在《规划建议》中“人民”一词出现了49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生命至上,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发展为了谁?这是一个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回望我国此前13个五年规划(计划),以人民为中心这条主线贯穿始终。“十四五”规划建议的一个最鲜明特点就是彰显着浓厚的民生情怀。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乃至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不管是生态文明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卫生健康体系建设、治理效能提升、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等,都聚焦在人民幸福生活这一根本上,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这也是我们推进地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生命健康权作为人最根本的权益,被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的有效防控与在国外的肆虐蔓延态势形成了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仅是说,而更关键的是一直在这样做。
三是面向人民健康的重大需求,给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的转型发展提出了重要方向与任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命健康。地质调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势必要在事关人民大众健康福祉的健康地质重大行动中,敢为人先、有所作为。实际上,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局党组提早就实施了战略性结构调整,推动了三大根本性转变,尤其是在指导理论上,坚持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开展工作,密切关注大气圈、冰冻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和岩石圈的有机联系,这无形中就拉近了地质工作与人体健康的联系。近年来,地质调查在全国各地发现、圈定富硒土地,服务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从一定层面而言也属于健康地质的范畴,是地质工作服务人民健康的有力尝试。不过,从做好“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而言,还需进一步顺势拓宽领域、加大力度、发挥优势、展现担当,全力开拓健康地质工作,在大变局中开新局,发展好中国的健康地质学科,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上做出不辱时代的成果和成效来。
二、坚持国际借鉴与国内发扬,做好开新局的基础工作
健康地质是在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背景下,从地球系统观出发,研究探索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尚没有形成成熟、公认的学科,但一些国家的实践研究及生动案例、国内一些先前的实践探索及丰富成果,为当下开展健康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借鉴。
一是国外关于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的研究,为我国健康地质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美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环境健康专题研究,提出了包括人在内的生态体系理念,并作为主要任务开展研究,诸如针对美西南部地区每年10多万人及牲畜患病情况,开展了球孢子菌或山谷热作为致病因素的跟踪调查,形成了空间数据及分布图表,查明了致病因素与致病环境。墨西哥地质调查局也很早就重视医疗地质工作,并取得丰富成果和经验。英国地质调查局以环境地球化学中心为依托开展医学地质工作。法国、德国等国建立了专门的医学地质协会进行相关领域研究。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基本是通过地质学、医学、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协同融合,结合本底调查、数据采集以及已有数据的挖掘等方式,分析研究地表环境对人体健康、生态健康的影响关系。这些均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是国内先辈们早期的探索,是我国健康地质研究工作的奠基与开拓。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以20世纪70年代末开展的、覆盖全国600多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海量数据为基础,开展生态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从硒中毒效应入手,开启了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研究工作,在人与地质环境的作用机理方面进行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承担的原国家科委“八五”重点攻关项目《区域地球化学与农业和健康》和“九五”原地矿部重点科技项目《人体硒缺乏与过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预测》,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原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积极参与地方病研究与防治方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至今仍是地方病协会副理事长单位。这些均是开展健康地质工作的良好基础。
三是国内新时期的新探索,为深入开展健康地质工作做好了成果积累和基础保障准备。近年来,实验测试中心依托地质调查项目,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及各地方疾控中心等医学机构的协助下,开展了砷、碘、氟、硒等元素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在地下水高碘地甲肿、地下水砷中毒、低硒带与大骨节病相关性等方面,开展了跨机构、跨学科综合研究,进行了健康地质调查探索,提出了区域尺度健康地质调查方法及人体健康响应效应分析方法。同时,借助地调项目,开展健康地质工作方法与规范规程方面的先期预研究。出版了《爱恨交织的化学元素》健康科普读物,编制了“健康地质科普动漫”宣传片。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设立专门项目,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后武汉市开展健康(医学)地质调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也正积极制定“宜居地球”建设计划,探索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协同演化,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宜居性问题。最为重要的是,我国百年地质调查,积累了丰富的基础地质成果和资料,为健康地质工作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基础。
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要求下,当代中国地质工作者应该满怀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健康地质工作,以满足人民大众对健康的期盼。
三、坚持健康地质服务“健康中国”,推进事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健康中国”建设既关乎民生福祉,又关乎国家全局与长远发展、社会稳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开拓进取,顺势而为,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按照“2023-2025-2030三步走”的战略,稳步推进健康地质工作,逐步打造中国健康地质品牌,发展健康地质学科,打造健康地质技术创新与人才成长平台高地,持续提供满足政府决策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健康地质成果,为国家管理、国民健康服务,推动地质工作转型升级和实验测试中心事业发展。当前,应着力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是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健康地质研究中心”。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层面举起健康地质大旗,在全局树立标杆,在全社会表明态度,由实验测试中心牵头组建,建立健全1+6+N的组织模式,即“1”——实验测试中心,“6”——六大区分中心,“N”——参与单位或合作机构,打造健康地质领域科技创新与人才汇聚的平台,筑就健康地质信息中心、技术咨询交流中心和应用转化中心,真正架起地质环境与大众健康关系的桥梁,提升人民大众在生命健康上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开展健康地质战略规划与综合区划。跟踪分析国内外健康地质相关的最新动态,集成健康地质综合研究以及大数据汇聚,开展健康地质战略规划与区划工作;借助“地质云”系统,建立全国健康地质数据库、动态监测网络体系以及交流合作平台,筑就中国健康地质信息平台。
三是开展重点地区(区域)、典型流域健康地质调查评价与风险防控。开展岩-矿-水-沉积物-土-气-生介质的地学与流行病学的调查评价、技术实验,揭示地质环境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发现规律、认识机理,建立野外示范基地,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助力遏制因地质环境导致的重特大疾病高发、多发势头。开展我国地方病高发区砷、氟、碘(低碘、高碘)成因来源、迁移途径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与地球化学过程的调查研究,为修正地方病的防控对策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开展我国西南低硒地区低硒带地质成因调查,构建元素硒-有机硒-人体迁移模型,开展健康风险评估,为地方病防控提供依据;开展典型矿山及其周边地区矿物在土、水、生各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研究,查明矿业活动对环境及健康的影响,提出生态修复与绿色矿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开展典型地质体、地质环境背景(地球化学异常)对人体健康潜在影响(有益或危害)评价。
四是开展绿色、健康与地质基因调查评价。针对特殊区域人群健康、名特优农产品和道地药材质量的地质基因,充分利用地质调查成果,开展调查评价,建设地质基因库,为绿色农产品和中医药产品生产、宜居城乡(社区)建设提供地质信息数据与决策依据。开展我国长寿村集中地区健康地质调查评价,挖掘人群健康有利要素,揭示地质环境与健康长寿关系及规律,提出增进人民生命健康的可借鉴建议;开展名特优农产品和道地药材质量的地质基因调查评价,总结地质基因与绿色生产的关系,科学发现、界定、分类与评估绿色地质资源产品,构建绿色健康农业新模式,助力科学种植与农业供给侧改革,造福“三农”,服务乡村振兴。
五是开展乡村健康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充分利用现有地质调查资料,以乡村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乡村健康地质调查评价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通过中央公益队伍与地方公益队伍协调联动方式,逐步推进全国乡村健康地质调查评价;形成可推广的乡村健康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与规范;积累乡村健康地质质量现状和人群健康大数据,为国土空间适应性规划、“美丽乡村”建设服务。
六是健康地质调查评价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充分利用现代新型调查评价和实验测试新技术,研究建立配套支撑健康地质调查评价的新技术新方法,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健康地质技术产品,打造健康地质调查新技术服务平台,以新型技术研发促进科技创新,引领推动健康地质技术进步,指导并推动实践,全面支撑健康地质调查评价研究工作。
“爱人利物之谓仁。”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地质先行。健康地质是地质工作的“民心”工程、上善行动,实验测试中心有能力、有决心、有信心,在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局属单位的有力支持下,做实做好健康地质工作,为“乡村振兴”助力,为“健康中国”添彩。
(作者系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