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国宝级院士去世!曾创“一师门四院士”佳话
发布时间:2020-07-31
浏览人次:3607
来源:互联网
我国著名地理、地貌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7月21日逝世。而在李吉均指导的100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许多人已成为我国地理学研究领域的骨干力量和学术带头人,其中三人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师门四院士”、师生三代先后勇闯地球“三级”的学术佳话广为流传。而根据李吉均本人生前遗愿及家属意愿,丧事从简。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貌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吉均先生,因病于2020年7月21日凌晨2时07分在兰州逝世,享年87岁。
李吉均先生1933年10月9日出生于四川彭州,1952年考入四川大学地理系,一年后因院系调整转入南京大学地理系。1956年从南京大学地理系毕业,被推荐到兰州大学地理系攻读研究生并留校任教。
李吉均先生主要从事冰川学、自然地理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和干旱区人地关系研究,在冰川学和地貌学领域致力于青藏高原、黄河阶地、黄土地层、地文期、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研究,关注的核心科学问题始终是青藏高原隆升和亚洲大地貌与环境演变问题。1958年,李吉均先生参加施雅风院士领导的祁连山高山冰雪利用研究,带领第四分队考察黑河上游冰川,开始走上冰川学研究之路。197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李吉均先生作为冰川组组长主持了西藏以及后来横断山的冰川考察工作。1974年,在西藏羊卓雍湖畔的枪勇冰川上,李吉均先生积劳成疾,患上了高山反应的严重肺水肿,但他仍然坚持工作。1986年和1996年,分别主编出版《西藏冰川》和《横断山冰川》两部专著。
1988年,李吉均先生提出“季风三角”概念,生动刻画了中国东部第四纪环境演变的气候格局及其机理。1989年,与施雅风、崔之久等30多位学者共同撰写出版了专著《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提出被李四光教授判定的冰川沉积实际是泥石流堆积,由此大体澄清了困惑中国地学界多年的“东部古冰川遗迹”之争,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继20世纪70年代末发表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奠基性成果,90年代李吉均先生又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沉积、河流阶地和夷平面等综合研究,深入探讨了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环境效应问题,提出当今亚洲自然地理之基本格局、季风气候是经“青藏运动”“昆黄运动”和“共和运动”而最终形成的观点,开创了青藏高原研究的新阶段。1991年,因在冰川学、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等领域的一系列重要原创性学术成就,李吉均先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吉均先生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是立德树人、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的“大先生”。在他的带领下,兰州大学地理学科不断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人才和学术高地,2001年自然地理学荣获国家重点学科第一名。2005年,他主持的“立足西部,改革创新,建设一流国家理科地理学基地”项目获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他亲自指导的100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很多已成长为我国地理学领域研究的骨干力量和学术带头人,有3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8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他与秦大河、效存德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的事迹成为学界佳话,激励着一批批学者、学生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工作。“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2006年,李吉均先生把教学成果奖奖金全部捐出来,设立了“求真”奖学金,鼓励青年学生读书、做事都要实事求是、讲求真善美,为真理而奋斗。
李吉均先生胸怀家国,“骑着白马为祖国探矿”。他倡导并推动在中国地理学会下设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地理建设分会;推动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和甘肃省科委共同成立中国西部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学术活动。他为西部大开发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建议和思路,如西北开发交通先行、建成西部铁路的“大十字”等。
李吉均先生博学审问、深思笃行,言传身教、奖掖后学,他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与一丝不苟的学术品格深得学界的敬仰与爱戴。他用一生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诺言,书写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典范,将智慧、才华和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人类的科学事业,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给了西部和兰州大学的发展建设,奉献给了他挚爱的学生们。他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格、渊博的学识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是“四有好老师”的真实写照,是“自强不息、独树一帜”兰大人的真实写照,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景仰和怀念。
李吉均先生的离开是兰州大学的巨大损失,是我国科技界、教育界的巨大损失!我们由衷地崇敬李先生,沉痛哀悼李先生,深切缅怀李先生!
李吉均先生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