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自然杰青绩效评价:仍存在帽子化、重论文、轻研究现象

发布时间:2020-07-21 浏览人次:1863 来源:分析测试百科
分享到:

  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组织专家和第三方机构成立绩效评价工作组,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4-2019 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开展了绩效评价,现将有关情况报告摘录部分如下。


  该项目资助强度从 1994 年的 60 万元/项增加至 400 万元/项(数学和管理科学 280 万元/项),年度资助数量从 1994 年的 50 人增加到每年 200 人。2019 年在李克强总理的亲自关心下扩大至每年 300 人,支持强度维持 400 万元/项(数学和管理科学 280 万元/项)不变。至 2019 年末,杰青基金已累计资助 4284 个项目。杰青基金资助学科分布在数理、化学、生命、地球、工程与材料、信息、管理及医学 8 个科学部。

  根据杰青基金的实施年限,确定本次绩效评价范围覆盖已结题项目(2014 年)和在研项目(2015-2019 年),共计 1287 个项目。由 40 位专家(共 8 个学部,每个学部聘请 5 位知名专家,院士占比 50%)对 65 个随机抽样项目(占 2014-2019 年项目总数的 5%)进行重点评价;选取 70 位杰青基金项目负责人对杰青基金管理全过程进行评价;选取 9 家单位(根据杰青基金项目依托单位分布及项目数量确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对 6 年所有入选杰青基金的基础数据,从人才成长、学科分布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杰青基金采用通讯评审、会评评审和评委会审核的全链条闭环评审方式,与基金委其他人才项目保持一致。在通讯评审中通过系统指派并扩大专家数量的方式,提高通讯评审的质量。在会议评审中实行契约化管理,并完善现场管理规则,提高会议评审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少数项目的成果原始创新性及项目负责人的实际贡献有待进一步挖掘。专家发现,个别项目研究追逐科学热点,创新性不够,代表性原创成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项目的成果显示度有待凝练,项目负责人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个别项目负责人在其提供的代表性成果中的贡献度不够显著。杰青基金接续支持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重大优秀成果未能在基金委资助体系及其他国家科技计划中做有效的衔接,成果应用不够充分。

  对人才成长显示度评价发现:2014-2019 年,共有 25 位杰青基金项目负责人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完成人,占获一等奖总人数的 73.53%;共有 113 位杰青基金项目负责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占当选院士总人数的 60.75%;共有 53 位杰青基金项目负责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占当选院士总人数的 25%。2014-2019 年,杰青基金项目负责人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占“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比例超过 50%。许多杰青基金项目负责人成长为本领域杰出的青年科学家,并形成了一些具有创新活力的高水平科研团队。杰青基金扩大了基础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当选外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的青年学者,多数获得过杰青基金资助,如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现有 70 岁(含)以下中国大陆地区外籍院士 17 人,其中 16 人获得杰青基金资助。形成了杰青基金品牌,获得各界广泛认可。杰青基金为青年科学家开展基础研究搭建广阔的平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促进科研人员的成长。杰青基金立足基础研究,项目定位清晰,按学科设臵分类资助规模,建立了公开科学的选拔机制,对其他人才项目的示范作用明显。对杰青基金满意度调查发现,通过多年发展,在学术界享有很好的声誉,成为基金委品牌项目,项目申请竞争日趋激烈,近 5 年的资助率不到 10%。领域专家对杰青基金的定位、支持方式、支持强度、选拔机制、部署的系统性以及品牌认可度高。杰青基金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申报、项目管理中和杰青基金改革等具体管理环节和要求相对满意。依托单位对杰青基金管理、学科部署、选拔机制、入选人才对本单位科学研究的带头作用接受度高。专家学者、项目负责人和项目依托单位对杰青基金的管理和作用都有较高的评价。

  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杰青基金聚焦基础前沿科技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导向有待进一步加强。杰青基金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略有不足,部分项目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杰青基金定位于支持基础研究,对基础研究的细分领域聚焦尚有不足,部分项目研究内容宽泛未能有效聚焦。杰青基金对原始创新的关注度有待提升,部分项目属于跟踪模仿,个别项目负责人本人的代表性成果不突出。

  (二)杰青“帽子化”现状尚未扭转,突出项目属性的相关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杰青基金作为国家人才战略中最引人注目的项目之一,是要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不是荣誉称号。近年来却逐步成为评价科研人员和依托单位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基金委在扭转杰青 “帽子化”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在评审、管理中并未突显杰青基金的项目属性,未能平衡好研究内容与已取得成绩的关系,仍然存在“重成绩(论文、奖励)轻研究”的现象,导致一些单位和人过度关注杰青基金的称号而非科学研究。

  (三)杰青基金管理措施有待优化。申报资料和过程管理需要填写的表格、报告多,对科研人员造成不必要的负担。杰青基金评审专家构成有待优化,未能充分体现基础研究小同行和国际专家的重要性。不同学部管理水平不一,在落实评审要求、开展监督检查等方面存在差异。

  相关建议

  (一)进一步聚焦基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注重科技成果的原始创新。建议杰青基金进一步关注基础学科的内涵和延伸,在遴选项目时进一步强化具体科学问题的解决,把项目部署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上,更加注重长线的科研成果,有效提升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特别是项目负责人本人的代表性成果。鼓励杰青基金项目负责人在一个领域深入系统的工作,不过度追逐热点和潮流,潜心研究而非经营,注重科研成果的原创性。杰青基金要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坚持科技创新三个面向的总要求,强化顶层设计,优化杰青基金资助体系。

  (二)进一步适应人才项目要求,营造潜心研究的良好学术氛围。杰青基金代表的是学科研究的发展方向,建议将研究工作质量放在第一位,鼓励原创性、前沿性的工作。切实强调项目属性,加大力度引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切断杰青基金项目负责人与薪酬待遇、晋升评奖的直接联系,避免无序竞争。同时引导申报者关注科学研究本身,而非学术包装,避免通过包装项目来获得头衔,再反过来用头衔包装项目。强化管理手段,避免搞关系、拉票数、拼文章的不良现象,确保杰青基金回归项目的本质。

  (三)进一步改进管理措施,提升管理水平。在评审中进一步优化专家构成,提升评审科学性和公平性。将杰青基金进一步导向科学研究,形成崇尚科学的氛围,规避项目管理中的自由裁量、人情影响,杜绝不良科技项目风气的影响。同时进一步简化评审材料,落实科研项目减表行动。在管理中注重实效,优化管理环节,规范管理要求,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