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新动能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工环勘查院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19-05-28
浏览人次:1875
来源:中国矿业报网站
在素有“古城”之称的邯郸,有这样一支队伍,从最初的8人发展到现在的63人,年经营收入从5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1.03亿元,他们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快速发展成一支煤炭地质勘查与科研劲旅,其发展历程堪称一部风雨兼程、坚强向上的创业史。记者近日走进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工环勘查院,探秘其发展之路。
保持恒心
一路凯歌高奏
该院成立于1997年4月14日,在历届领导的带领下,业务不断壮大,范围遍及山西、陕西、内蒙古、山东、宁夏、新疆、黑龙江等十几个省区、几十个大型煤矿区,还参与了蒙古、老挝、印尼、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矿产资源、水文地质勘查等技术服务与咨询工作。
“十二五”期间,受煤炭产能过剩、矿业经济低迷等因素影响,地勘市场经历了由热到冷的急剧转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勘查市场几乎全部遇冷。该院领导审时度势,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和工作举措,积极运作国家项目及地方政府出资项目,坚持以优质服务及技术创新带动市场开发,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在煤矿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固体矿产勘查、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服务、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文物地质、地下水环境评价、水资源论证等领域实现了长足发展。
“十三五”以来,该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扩展地质工作新领域,向地质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延伸,在巩固和发展水工环主业的同时,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培育生态、环境、民生地质等新兴产业,研究打造“互联网+水文”地质大数据系统及煤矿水害监测预警系统,以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和谐发展,实现全面突破,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积极作为
抢抓市场拼业绩
困难困难,困在家里才难,走出去才有出路。该院领导干部职工抓市场开拓,抓项目落实,主动走访对接各大型企业、各业主单位,充分利用专业技术优势,扩大服务区域及领域,谋求大发展。
“前一段时间,我和王院长出去跑项目,一天跑了三个城市,每次赶高铁都是一路小跑,赶着开车时间才坐到座位上。”该院党支部书记张学峰回忆道,“我们单位人少、项目多,平均一人一年最多做十几个项目,长年在野外,一年都见不上他们一面,但是他们没有怨言和牢骚,个个都是满满的正能量,也正是大家的辛勤付出,才有了勘查院现在的成绩。”
——先后承担《晋陕蒙能源基地(陕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调查》《邯邢煤矿区矿床水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冀中能源基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新疆巴里坤县石泉子井北铜矿预查》《煤矿突水机理与防治基础理论研究》《邯郸市地下水管理措施研究与实施》《宁夏云雾山—彭阳岩溶区找水勘查》等。
——完成《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研究》《三图双预测计算机生成方法研究》《煤矿顶板“上三带”探测研究》《煤矿底板“下三带”探测研究》《遥感影像图在水文地质图编制中的应用研究》等10余项重要科研课题,成果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参与编制了《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勘查评价标准》(MT/T1091-2008)《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等3项规范标准。
——提交各类大、中型地质调查勘探、技术服务及科研报告192份,成果报告全部实现了数字化和可视化。
多方保障
念好发展管理经
该院紧紧围绕总局“11410”科技发展思路,对接战略方向、技术前沿、市场需求、现场生产,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8年申报专利30项,自主研发的煤矿防治水技术取得新突破,增强了该院在煤矿防治水领域的知名度和话语权,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该院凭借多年积累的科技创新成果,成功申报了高新技术企业,为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贡献率打下了坚实基础。院财务负责人周妍介绍说:“申请高新技术产业有严格的要求,研发支出要连续三年占产值收入的5%以上,而我们已经超过了7%,科技人员占比也要求达到10%以上,而我们远远超过这个比例,已达到90%。”该院可谓精兵强将云集。
该院依托项目和团队,打造“项目+人才”“团队+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了一个技术过硬、懂管理、会经营、年轻化的人才梯队,这支平均年龄35岁的年轻队伍,工作热情高。该院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修订了《干部选拔聘任办法》《工资分配方案》,对组织机构进行细化,采用公开竞聘上岗的方式,选拔了一批想干事、能干事的年轻人担任中层干部,真正形成员工能进能出、管理者能上能下、收入分配公平合理的经营机制,极大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新起点孕育新希望,新目标催生新作为。放眼未来,该院将以更加广阔的视野,以更加开放的胸襟,秉承“严谨高效、厚德精业、拼搏进取、履职尽责”的企业精神,开拓进取,为打造一流的水工环高新技术企业继续铿锵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