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争朝夕谱新篇 ——中国地质科学院转型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19-04-04
浏览人次:1440
来源:中国矿业报网站
2019年2月28日是个好日子。这天,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京区基地召开的一场重要会议——中国地质科学院2019年工作会,让地质科技工作者的热情和凝聚力有了更加精准的落脚点。会上宣读的报告,让我们看到中国地质科技事业的未来有了更加确切的希望。
2018年的成果为什么大
使中国跻身世界地质强国行列,世界一流的地学科研能力是基石。1956年建院的中国地质科学院是我国地质专业齐全、规模最大、技术力量雄厚的社会公益类地学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此,推进地科院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使命光荣而任务艰巨。
改革,改的就是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让事业跑得更顺更快。报告指出,2018年,通过打基础、建制度、促转型,全力推进地科院改革发展。取得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新成果、新进展,地质科技改革发展迈出重要步伐。
“整体预算和项目数量与往年相比取得大幅提升,有力支撑了地质科技创新发展。”根据报告,2018年地调科研经费实现了大幅提升。全年批复地科院财政拨款总预算3.57亿元,包括近3亿元项目支出预算和超过5千万元的基本支出。全年地科院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开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地调项目等各类项目(课题)59项。
这一年,地科院组织开展了地球深部探测领域方面的科研工作。组织实施了“松科二井”等一批地调科研项目取得新成果,有效服务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国家863重大项目“深部矿产资源勘查技术”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大幅提高了我国深部资源勘查技术自主研发能力。除了地调科研项目申报取得新突破,他们还围绕地球深部探测学科方向部署科研任务,着力培育重大地调科研项目。
另一方面,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组织完成深地中心业务部门京区基地搬迁工作,夯实了建设国家地球深部探测中心的科研基础条件。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涌现了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优秀地质人才,一批中青年科技骨干走上地调项目一线。地质科技国际合作也迈上新台阶,由地科院牵头组织召开的国际地球深部探测与应用学术研讨会,宣布推进深部探测国际大科学计划,受到国内外地学同行广泛关注。
同时,科技管理更加高效。去年,全院认真落实“质量提升年”要求,实现了项目质量检查全覆盖,加强项目预算绩效目标执行监控。建立了职代会制度,顺利召开院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暨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两委会”;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基本形成了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可以说,2018年给地科院转型发展各项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2019年,地科院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拿什么献?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地质调查中心工作,用什么支撑?
用成绩,用蓝图,用落实。“立足地球深部探测,奋力谱写地质科技事业改革发展新篇章”正是他们作出的回答。
报告指出,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务求实效,全力推进中国地质科学院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并明确了十项任务。其中,让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这两个“轮子”一起转,是最突出的特征。
特事特办,打造“科研特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7月1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更有针对性科技创新的系统布局和科技创新平台的系统安排。
科技领域体制机制全国性改革当前,地科院应该成为怎样一个不可或缺的、战略性的科研单位?
“到2020年建实国家地球深部探测中心,2025年形成国家实验室的雏形,2030年建成国家实验室,2035年建成国家地质深部探测中心、国家实验室和全国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的三位一体、引领国际地球发展成因的一流国际地球研究与合作交流中心。”2月22日,中国地调局党组扩大会议召开,专题研究地科院改革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这便是局党组提出的地科院发展总体思路。如此一来,地科院就是一个有着顶级承载平台、交流平台的国家级创新实体,这项部署可谓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把地科院从管理型机构,转变成为一个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以重大战略科技为牵引、以项目为纽带的科技引领型学术机构,形成新的体制和机制。这是一项重大任务,大家要有紧迫感。”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李金发在会上说。其中,他重点强调了要切实把深地探测中心纳入地科院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并尽快启动。
报告将2019年“一号”任务,交给了加快建设国家地球深部探测中心。
首先是全力推进地球深部探测重大项目申报实施。它的“新”体现在:加强部际层面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首席科学家和院士的咨询参谋作用,全方位推进项目申报;聚焦制约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卡脖子”科技问题,加强重大理论、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攻关任务的凝练,修改完善实施方案,加强预算编制;创新和完善组织实施机制,加强科技大协作和优势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
其次是探索实施“科研特区”运行机制,推动国家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建设。一是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建实建强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包括完善深部大数据中心、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基础建设,提升科研基础条件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北京天然气水合物国际研究中心、高温高压实验室、泥浆钻探实验室等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形成系统的深地物质、成分、结构探测能力,为建设一流深地探测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提供强大支撑。二是创新运行管理机制,汇集全国地球深部探测领域科技资源,共同建设“开放、流动、合作、共享”的国家级创新中心。以地球深部探测重大项目的申报实施为牵引,加大基本科研业务费对筹建国家实验室的经费保障力度,着力创建“科研特区”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实验田”。
支撑能力怎么体现?
向以重大项目目标为导向的科技引领性学术机构转型,考验的是硬本领。如何为国家发展当好参谋和咨询,为地质事业做好科技支撑、提供高级人才,地科院找到了几个有力抓手。
新开项目更有针对性。报告提出,要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提升地调科研项目产出效能。2019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地质调查成果令人期待:
一是聚焦地球系统科学关键问题,申报实施国家五大平台项目。包括组织申报地下空间和地热领域的国家项目,积极推进“深地资源勘查开采理论与技术集成”及各重点研发课题研究工作,推动深地资源勘查开采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
二是聚焦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组织实施地质调查项目。组织实施东天山-北山盆山结合带、冈底斯构造带关键地区、松嫩地块及周缘关键区带、武陵山-江南造山带等地区的深部地质调查,实施新疆杜热及老爷庙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开展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和国际亚洲大地构造图编制,实施蒙西、豫西、鄂西北典型古生物群与关键地层基础地质调查,开展全国油页岩地质调查与评价,实施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调查评价,实施雄安新区、张家口地区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实施雄安新区深部三维地质结构调查。
三是聚焦国家战略和自然资源管理,不断拓展支撑服务领域。开展上海、济南、惠州等典型城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开展地学文化特色小镇建设标准研究,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一带一路”资源与环境信息采集及产品开发;组织实施地质调查形势分析、创新平台培育、成果转化等项目;拓展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等服务领域;支撑做好地质公园管理工作,发挥地质公园网络中心作用,支撑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旅游地学发展和地质公园建设。
另外,地科院在提升机构社会、国际参与度和影响力方面,也拿出了切实举措。
加强科技战略研究,推动成果转化。为部局院的政策决策提供支撑,协助部局编制有关科技规划和文件制度,承担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项目,围绕学科前沿组织专题交流活动。另外,支撑做好自然资源科技平台管理工作和创新协调和成果转化工作。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目标评价体系;建成并运行局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助推局属单位提高转化效率和成功率,引导和支持院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作。
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国际地学机构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牵头推进“地球CT”国际大科学计划。做好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秘书处、中国国际地球科学计划全委会秘书处等国际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国际组织平台作用,搭建深部探测国际合作交流网络。
发挥好中国地质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打造精品学术交流品牌;完善地质科普体系建设,提升国民科学素质;完善地质行业科技人才体系建设,育荐地学高端人才;巩固精品期刊优势,持续提升刊物影响力;积极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加强世界一流学会建设,提高学会精准服务能力。”报告在地质学会职能定位方面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要求。
重点领域改革方向明确
“2018自然指数年度榜单”显示,我国在高质量科研产出方面保持快速上升势头,这正是改革转型带来的成果。同样,地科院很早就注意到了科研软实力的培育,并通过梳理总结多年来的问题和经验,确定了2019年提质增效的重点方向。
狠抓国家科技政策落地。报告指出,要推动科研“放管服”政策落地,构建高效的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一是改革绩效评价机制。充分发挥科研评价导向作用,建立以能力、实绩、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薪酬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二是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实施法人责任制下的项目负责人负责制,试行科研财务助理制度,按照能放尽放的要求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
提升队伍质量。健全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成长“双通道”,调整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畅通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通道;继续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海内外高精尖人才,自主培养造就一批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构建创新实体的运行机制,实施“职务职级并行、岗位轮换交流”的选人用人模式,加强管理人才与科技人才的交流融合,打造一支高效精干的科技管理人才队伍。按照重大项目任务设置和深部中心业务发展方向,充分考虑学科交叉和团队协作,以科研任务和科学问题为纽带,不断调整充实深部中心业务部室。
巩固后备力量。建实建强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院。推动六大地质调查中心建设研究生分院,突出学科特色、发挥项目、人才、专业优势,建设地球系统科学前沿讲座课程,开设野外实践课程,组织培养单位开设各学科专业课程。同时,推动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国际化,加快推进培养外国留学生资质建设,加强与境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提升人才质量。
科研经费有保障。报告指出,2月2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召开党组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优先为地球深部探测科技创新提供政策、项目和经费支持,全力支持地科院转型发展。
战斗堡垒更坚实。报告提出,加强党对地质科技工作的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质科技创新工作,坚决把“两个维护”贯穿于地质科技创新工作的全过程;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健全完善新时代地质工作风险防范体系,增强干部职工防范和化解风险意识,推动风险排查防控向野外一线延伸。
科研氛围更浓郁。报告提出,深化政治生态整治专项行动,弘扬学术道德,提倡学术民主,建立诚信制度,树立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甘于寂寞、克服浮躁的良好风气,营造尊重科学、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激励创新、公正透明、民主和谐的创新文化环境。
迎春花开早迎春。东风起,中国地质科学院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之势,锻造着地质科学研究的拳头力量、重要基地和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