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绘就中国创新发展画卷

发布时间:2021-03-15 浏览人次:2458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一幅未来五年中国创新发展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具体数字背后,科技分量凸显;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增强科创版“硬科技”特色、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一系列实招硬招打出“组合拳”,科技未来发展可期。

  通过规划纲要里未来五年的关键数据、关键词,一起“解码”中国创新发展之路。

  7%以上 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有了底线

  “‘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没有提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的具体数字,而是使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的表述。”在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吕薇看来,现在的表述相当于设置了底线,“这一指标彰显了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体现了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吕薇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GDP增长目标设定在6%以上,按照“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的要求,意味着研发支出增长不低于GDP增长。“这样可以避免全社会研发投入考核受GDP波动影响。”

  8%以上 基础研究迎来发展春天

  “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加强基础研究的具体举措和目标,让这些年一直呼吁加大研究投入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党委书记万钢感到振奋,他感慨,“基础研究迎来发展的春天。”

  围绕基础研究,“十四五”规划还提出,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

  “赛马”制 与“揭榜挂帅”相互促进

  2020年、2021年,“揭榜挂帅”连续两年“走”进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

  “‘揭榜挂帅’,是‘十四五’科技计划项目改革的重中之重。”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解鑫说,去年疫苗研发项目已经实行“揭榜挂帅”,榜就是临床任务批件,拿到批件,就分阶段给予支持,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研发力量。

  “‘揭榜挂帅’与‘赛马’机制是相互促进的,只有不断完善‘赛马’机制,才能在关键时刻选出帅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研究组织处处长龙海波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前沿领域需要集中攻关的项目还有很多,“关键是如何提高‘发榜’的质量,同时谁来‘揭榜’也很关键。”

  国家实验室 加快构建战略科技力量

  “十四五”规划指出,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去年已成功组建首批国家实验室。

  两会前,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也透露,将着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国家队的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

  科创板 增强“硬科技”特色

  “十四五”规划提出,增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功能。

  一直关注硬科技领域早期投资的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表示,硬科技是指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将科创板打造成为“硬科技”产业群的集聚平台,直接关系到科技强国建设,关系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与技术创新迭代能力的提升。

  “硬科技是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的原创技术,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生存所需的、难以复制且长期积累的核心技术,更是中国实现新一轮技术创新的关键。”但米磊同时表示,由于技术门槛高、模仿复制难度大、创新周期相对较长等,硬科技投资回报呈现“前面慢、后面快”的特点,投资硬科技一定不能只算短期经济账。

  10% 数字经济建设提速

  “十四五”规划提到,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8%,2025年预计增加到10%。

  “近十年来,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张、贡献不断提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告诉记者,“经济结构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应对外部环境变化,都要求必须加快数字化发展。”

  欧阳日辉认为,“十四五”期间,在数字技术应用和新基建的支撑下,数字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全面发力,中国将迎来新一轮数字化高潮。

  分类评价 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

  “十四五”规划提到,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

  “这需要建立健全符合科学规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龙海波说,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不仅体现在任务导向型的科研项目,还要给予自由探索型科研人员足够空间,这也是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的应有之义。

  “对自由探索型的科技项目,可以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宽容失败,在不断试错中找准正确方向。”龙海波同时指出,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需求明确,在具体实践探索中也较成熟,下一步要细化评价内容,充分考虑任务周期、科研组织方式、阶段成果特征等因素,在实施过程中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

  管理“绿色通道” 为科研人员松绑

  “十四五”规划提出,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拓展科研管理“绿色通道”。

  此前,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中提出,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科院所属科研院所中选择部分创新能力和潜力突出、创新绩效显著、科研诚信状况良好的单位开展支持力度更大的“绿色通道”改革试点。具体内容包括简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

  “过去科研人员绩效工资里的很大一部分只能从项目经费中筹措。如果解决不好人员绩效经费,科研人员留不下来,根本就没法做科研。”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卢方军坦言,以前经常为解决人员绩效经费问题焦头烂额。

  通过科研管理“绿色通道”,卢方军参与的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被赋予更多经费使用自主权,允许列支不超过20%的直接经费作为人员绩效经费使用。人员保障经费问题基本解决,不仅稳定了科研队伍,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卢方军期盼,未来能让更多利好惠及科研人员。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适度超前布局赢先机

  “十四五”规划提出,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规划中提到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和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两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负责建设。

  我国现有的大科学装置,特别是专用装置规模还比较少。“要想取得科学史上有影响力的重大成果,超过国际同行是很难的。”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超前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很重要,“大科学装置一般要经历10年准备、10年建设,如果不提前布局,一旦其他国家布局了,我国就会落后。”

  17% 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高质量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看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这一指标,全国人大代表、长江设计院院长钮新强院士感到很振奋,“在新兴产业的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长江设计院将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战略,为我国新能源领域发展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长江设计智慧与力量。”

  在全国政协委员、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看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现实需求。“一方面要求企业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也希望政府给予更多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发展创新。”黄立建议。

  高价值专利 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

  “十四五”规划提到,更好保护和激励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所长李林院士告诉记者,所谓高价值专利,一般是指那些重点规划及布局、获得市场认可、能产生高收益的专利或专利组合。

  “目前我国高价值专利仍然不足。”李林以我国生命健康领域为例,2020年公开的全球医药卫生专利分类中,授权专利数量我国已位居第二,然而,高价值专利不足的问题凸显。

  李林建议,要在高水平创造、高质量申请、高价值转化等三个环节进一步突破。